2016年城市与社会国际学术论坛・城市对话系列第七期活动成功举办

日期:2016-12-23


20161219-22日,由同济大学、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同济大学社会学系城市与社会研究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上海)共同主办,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社会学系联合协办的2016年城市与社会国际学术论坛城市对话系列第七期活动、世界城市日系列活动、公平城市与城市治理高峰团队学术活动在同济大学文远楼三楼成功举办。本期城市对话包含两场专题讲座和一场主题研讨会,特别邀请了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社会学教授Christian Topalov和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历史学教授Isabelle Backouche,与来自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和同济大学社会学系的十余位学者展开了跨学科、多角度的交流,深入探讨了城市历史、城市转型、城市研究方法等方面的问题。 

1219日晚上六点钟,Christian Topalov教授作了题为“1920年代的芝加哥社会学家的讲座,详细介绍了他如何借助档案资料了解到芝加哥社会学家研究当时的芝加哥时所采用的方法,以及“社区”这一概念与社会改革派实践之间的关系;他通过档案资料还观察到,1930年访问芝加哥大学的法国社会学家Maurice Halbwachs难以理解在他眼前产生的用实地调研方法进行社会学研究这一科学创新。讲座由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杨辰博士主持。演讲结束后,复旦大学社会学系于海教授、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黄怡教授、同济大学社会学系张俊副教授与Christian Topalov教授展开了精彩的对话。 

1220日晚上同一时间,Isabelle Backouche教授作了题为“巴黎人与塞纳河:消失的历史,1750-1850”的讲座,描述了自十八世纪以来、巴黎人及其实践逐渐远离塞纳河的变迁过程,审察了变迁过程中的行动者及其动机。讲座由同济大学社会学系陈晋博士主持,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张松教授、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张亚辉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朱明副教授与Isabelle Backouche教授进行了对话。 

1222日下午两点,本期城市对话的最后一场活动准时在文远楼三楼拉开序幕,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周俭教授、同济大学社会学系栗晓红副教授、同济大学社会学系钟晓华助理教授与Isabelle Backouche教授和Christian Topalov教授开展了广泛的跨学科城市对话,同济大学社会学系朱伟珏教授主持了本次研讨会。Isabelle Backouche教授以20世纪的巴黎马莱区为例,分析了城市转型的社会历史;钟晓华助理教授以城市权利与空间权力为题,反思了上海石库门旧街区的中产阶级化;Christian Topalov教授介绍了他关于“城市的词语”的国际研究项目,并阐释了ghetto一词在不同时空的不同含义,强调关注词汇背后的时空背景;栗晓红副教授以河南省某县为个案,分析了城镇化进程中、地理区位对乡村儿童择校的影响。周俭教授对Isabelle Backouche教授和钟晓华助理教授的发言进行了回应,认为在当前大资本进入城市更新的背景下,需要考虑多样化的途径;此外,要细化对绅士化问题的考虑,关注绅士化街区的低谷地带。几位学者对城市历史、城市词汇、绅士化、城市更新、教育不平等等方面的分析深入浅出、异彩纷呈,既相互联系、又各有特色,为听众呈现了一场丰富的学术盛宴。

城市与社会研究中心将陆续整理这三场活动的详细内容,发布于微信公众号上海城市研究,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