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2016校庆学术报告会顺利举办

日期:2016-05-23

 

2016年5月20日,作为同济大学109周年校庆系列活动之一,我系校庆学术报告会在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D楼D2报告厅举行。报告会分为上下午两个半场,上午场邀请了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张庭伟教授做了校庆特邀学术报告会,由规划系主任杨贵庆教授主持;下午场我系于一凡教授、沈清基教授、栾峰副教授、陆希刚讲师、耿慧志教授、钮心毅副教授、谢俊民副教授、潘海啸教授等八位老师先后作了学术前沿的演讲报告,分别由规划系副主任耿慧志教授、副主任卓健教授主持。

 

张庭伟教授作了题为“比较研究:基本方法及应用”的专题报告,内容主要为“比较研究”的概念、基本方法、案例应用,指出比较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发现城市问题的因果关系从而提出科学合理的对策,强调选择的比较案例应满足“具有可比性”的前提,以及定量化比较的量化原则。

 

 

于一凡老师的报告“人口老龄化与城市研究”,主要介绍了既有居住环境适老化水平调查和社区老人时空行为研究。该项研究基于近八年来两千多份的问卷调查对相应目标验证假设;并通过79位老年人连续四个月GPS的小型“大数据”研究,发现老年人活动空间轨迹的特征。最后还介绍了“浦东新区推动大众养老服务功能创新发展研究”及“嘉兴市温泉小镇国家老龄办智能养老示范项目”两个实践案例。

沈清基老师的报告“关于规划意识的若干思考”,界定了具有自觉性、目的性和能动性的思维与行为取向的“规划意识”,阐述了探究与解释意识、批评与评价意识、学理与科学意识、人文与情感意识等,还重点指出“完型意识”的重要性。

栾峰老师的报告“集体能力修复:乡村可持续的重要基石”,通过对“集体能力”这一视角着手进行的系统性研究,包括“集体能力的释源”、“集体能力的破坏”和“集体能力的修复”,及其必须关注的组织能力、经济能力、议事地位与决策、文化这几个重要维度。

陆希刚老师报告了张立副教授准备的“我国农村人居环境特征及若干研究发现”。该项研究基于全国13省480村的调查,其样本包括约八千个村民、约三万户家庭成员和近五百个企业职工。报告用数据图表介绍了样本村庄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类型等状况,以及样本村民的概况、年龄分布、文化程度、职业分布等重要研究成果,以及乡村住房建设、设施建设、环境景观、自身发展基础的相关研究和若干问题探讨。

耿慧志老师的汇报“上海乡村建设规划许可的实践和思考”针对上海市积极推进乡村建设规划许可制度建设、进一步规范乡村建设进行探究。报告介绍了上海乡村建设规划许可的相关法规、实施现状、成因思考,重点指出了农村村民个人建房、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的相关许可流程及其难点问题,指出土地制度、村民多样性利益诉求和风俗习惯、村庄规划和建设管理标准适用性等重要影响。

钮心毅老师的报告“城市和区域研究中的空间吸引衰减率验证――手机信令数据的时空特征分析”,通过对大规模手机采样移动定位数据的分析,验证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吸引力与距离成负幂函数关系。研究问题涉及城市空间结构、区域空间结构,重点介绍了城市就业中心和商业活动中心的衰减规律、中心城市与其周边地区的联系量、对理论模型方法测度城市势力圈的验证等内容。

谢俊民老师报告“多尺度城市气候研究方法与空间规划应用”,从城市气候的两个尺度(Meso Scale 及Micro Scale)着手,分别介绍了城市风廊道研究方法验证、城乡气候规划地图,以及与风相关的城市公园绿化微气候观测、人体舒适度简化评价方法验证,指出城市风廊道和简易型人体舒适度指标这两个研究方法及其在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潘海啸老师的报告“开发区转型对通勤距离和职住分离的影响和对策”,通过对上海“金桥开发区”内各类就业人员样本进行抽样问卷调查,分析职住空间分布、交通行为、社会经济这三类特征性数据,指出“蛙跳式”空间模式的困境。报告指出增加城市外围地区的就业岗位数量,表面上可以改善职住平衡状况,但并不能带来所期望的缩短就业出行距离,更需要在住房政策和公共交通建设方面的政策配合发展。

 

在上午和下午报告会的讨论环节,报告人和参会师生进行了提问和讨论的互动。报告会吸引了来自校内外的许多听众,学术气氛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