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2日, “国地杯”第五届大学生自然资源科技作品大赛决赛于哈尔滨市成功举办。本次大赛由中国自然资源学会主办,以“自然资源保护利用与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共有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的186组参赛,经初审层层遴选,共33份作品被授予优秀作品奖,67份作品入围决赛。在决赛中,经过激烈角逐,最终决出特等奖7组,一等奖13组,二等奖43组。
由我校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选送的三份作品中有两份进入决赛,并分别获得特等奖、一等奖,同济大学喜获优秀组织奖。其中“杉之笙——民族生态学视角下黔东南州郎德镇特色乡村振兴绿色发展模式探究”获得特等奖,作者为舒明琦、艾青、李堃钰、龙芊、刘玟萱,由城市规划系干靓副教授、颜文涛教授指导;“同在蓝天下 人鸟共家园-申遗背景下崇明东滩鸟类保护区周边的候鸟友好型乡村社区发展模式探索”获得一等奖,作者为邢嘉茗、王佳慧、李岳、张姝元、林海,由城市规划系干靓副教授、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郭光普副教授指导。
特等奖 颁奖仪式
一等奖 颁奖仪式
这是我院学生作品第三次参评“国地杯”全国大学生自然资源科技作品大赛。参赛作品依托于“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乡村规划设计”等课程教学成果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与暑期社会实践项目,在国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大背景下,分别从少数民族生态人文特色与乡村振兴发展结合、鸟类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乡村振兴发展结合等角度,探索尝试自然资源保护利用与空间规划设计结合的方式方法。本次大赛中我院学生还与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交通运输工程学院的学生联合组队,这种跨专业“同舟共济”“协同创新”的模式也得到评委们的一致肯定。这是我院近年来积极响应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的学科发展需求、立足空间本体探索跨学科合作创新教研模式的又一次成功实践。
特等奖《杉之笙——民族生态学视角下黔东南州郎德镇特色乡村振兴绿色发展模式探究》
作品简介:
黔东南州少数民族村寨众多,素来传承着“人亦树树亦人”的民族文化。当地的文化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相互耦合,在受到现代文明冲击前,长久地保持着较为原始的生态环境,拥有独特丰富的生物资源,雷山县朗德镇一带,以杉树为主的林木资源尤为丰富。在民族传统文化影响下人树关系发展和谐。但近年来旅游业等现代产业涌入村寨,生态空间不断为商业发展所挤让,如何在民族村寨实现生态与产业发展现代化的和谐共生也成为了朗德镇乡村发展的一大难题。
本报告以朗德镇朗德苗寨、南猛村及西江镇西江苗寨为例,在民族生态学理论的指导下,将实地观察法、文献研究法、访谈法和比较研究法相结合,探究黔东南州各民族村寨在树木资源保护方面制定的相关政策与措施,分析三个村寨人杉关系、商业与生态环境关系的困境与现状,探索不同自然资源利用现状和不同开发程度下民族村寨的特色乡村振兴发展模式。以“笙笙不息”为发展目标,形成了“杉之生——传统生态资源保护利用+生态文化景观”、“杉之声——本地特色生态资源+民族生态文化活化”和“杉之盛——民族生态文化元素+现代新媒体新技术”三类总体发展方案,为不同模式的特色村寨振兴提供了现代化文明与民族传统文化结合的绿色发展建议。
神奇杉树在哪里队 成员合照
一等奖《同在蓝天下 人鸟共家园-申遗背景下崇明东滩鸟类保护区周边的候鸟友好型乡村社区发展模式探索》
作品简介:以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申请世界自然遗产及其周边乡村面临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为背景,旨在探讨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乡村和遗产地的协同发展模式。以中兴镇富圩村为研究对象,采用实地考察、访谈、数据分析、文献研读等方法,梳理自然遗产提名地与周边乡村的人鸟关系演进历程、周边乡村的资源优势和发展困境,进而提出构建“双重候鸟”的候鸟友好型乡村发展愿景,从候鸟友好——人鸟共生的乡村空间设计、“候鸟”人群友好——资源整合的产业发展策划、候鸟与“候鸟”人群的可持续发展——多元主体的协议合作机制三个角度提出发展策略工具包。
人鸟共家园队 成员合照
作品内容展示
供稿 |邢嘉茗 舒明琦
审核 |干靓 颜文涛 郭光普